近來因為老朋友 Simon 的蘇州跨界軟件公司研發的 VRMaker 獲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創新基金 (UNICEF Innovation Fund) 的資助,在與 Simon 洽談合作過程中,我也特別花了點時間認識了該基金的運作狀況。
以大數據揭開美股【重大交易】的神秘面紗!
近來因為老朋友 Simon 的蘇州跨界軟件公司研發的 VRMaker 獲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創新基金 (UNICEF Innovation Fund) 的資助,在與 Simon 洽談合作過程中,我也特別花了點時間認識了該基金的運作狀況。
由哈佛大學 Clayton Christensen 教授提出顛覆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已經歷經 20 年左右的歷史,許多科技業界興衰起落的故事,都印證了 Disruptive Innovation 的運作法則。
後來 Christensen 教授又提出了 “創新的用途理論” 等幾項模式,統稱為 “Disruption Theory” 顛覆理論。在其經營的 Christensen Institute 克里斯丁汀生研究院,將 Disruption Theory 的演進,進行了很完整的呈現 :
我們常常在報章雜誌看到許多國外創新教育成功案例的報導,但我們對教育領域的國際組織的認識與接軌,其實並不多。例如,由卡達發起的「WISE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簡稱 WISE)」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卡達 ( Qatar 大陸翻譯 : 卡塔爾),對許多台灣人來說,是個遙遠、神秘、又陌生的國度。雖然國土面積僅 1.1 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 250 多萬,還不及一個台北市,但卻坐擁全球高達 3,350 億美元(約11兆台幣)的資產。卡達的主權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名列全球第 14 大,是全世界人均最富裕的國家 —- 這,就是今天我要為各位介紹的「WISE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簡稱 WISE)」的成立背景。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是在卡達基金會主席謝赫·莫扎·賓特·納賽爾王妃的倡議下,於 2009 年正式成立的。旨在鼓勵全球教育創新的合作,尋求各種創新教育解決方案,致力於將先進的教育實踐項目推廣到全世界。自2009年以來,WISE 已經發展成為約 200 個國家的全球教育社群,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我雖然離開大學的工作職務已經兩年了,但偶爾還會在一些 EMBA 課堂上講講課,目前手邊的大型計畫也和各大學有密切互動,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基本上還是非常關注的。
台灣的大學教育曾是我們自豪的人才培育機制與成就,可說是為台灣的發展培養了無數的人才,奠定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但近來的少子化、流浪教師、論文抄襲與學術倫理爭議、校長風波….一幕幕的戲碼,讓人看得怵目驚心 —- 我們的大學到底是怎麼了?
正當台灣的大學陷入泥淖,時時上演荒謬鬧劇的同時,讓我們看看別人正在做什麼吧!
路透社不久前發表了 2017 年全球最具創新力的100所大學排行榜 “Top 100 most innovative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2017″。其中,北美占 51 所,歐洲占 26 所,亞洲 20 所,中東 3 所。中國有 3 所入榜,台灣 0。
毫無懸念的,美國 Stanford 大學再次蟬聯冠軍。位於加州矽谷中心的 Stanford 大學,在現代網絡技術發展中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畢業生中很多人成為 IT 領頭企業的創辦人。源自 Stanford 的新技術和創意在全球學術界和工業界引領風騷,獲得榜首,實至名歸,一點也不令人意外。MIT 麻省理工學院和 Havard 哈佛大學也再次名列第二、第三。排在第四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具有近600年歷史的比利時魯汶大學位居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進入前 20 名的亞洲大學中有兩所是韓國大學,分別是韓國科學技術學院和浦項工業大學。中國大陸今年則有 3 所大學進入百強,分別是清華、北大和浙大。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小學生都懂的道理。但當別人一直在快步前進的同時,我們還在一片迷茫中不斷加速後退,這樣如何談得上什麼國際競爭力呢?
談這個話題實在太沈重了,還是讓我們看看世界最創新的 100 所大學有哪些吧:
著名的 BCG 波士頓顧問集團,每年都會針對全球最創新的企業發布排行榜,上榜的企業也往往當年的表現相對較好,成為各界關注的對象。今年 (2018) BCG 在年初發布了全球創新企業 50 強的名單,依序是 : Apple, Google, Microsoft, Amazon, Samsung….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下列名單,也可以運用網站上的互動介面,追蹤每家公司在個年度的表現變化…..
麥肯錫 McKinsey 公司日前發佈了一篇有關台灣數位經濟的報告 “台灣刻不容緩的數位化課題“,當然,沒有一位專業人士會錯過麥肯錫的報告內容,我當然也不例外,花了一點時間讀了一下這篇報告 —- 報告寫得還不錯,但我個人認為,還不夠。
文中提出了沈重的呼籲,台灣數位經濟的轉型的確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但對比一下,前幾天馬雲在 2017 雲棲大會論壇的演講,宣布要投資千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創立 “達摩院”,宣告 “21世紀的偉大企業要解決偉大的問題“ —– 再回頭看看這篇報告提到的數字,好像就顯得沒有那麼血脈噴張了。
廖肇弘
2017.7.25
前 言
近來,工研院與資策會兩大法人研究機構,正如火如荼探討軟硬融合與組織革新,積極導入「開放創新系統平台」 (OISP : 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 的觀念,透過建立「研發創新模塊」(TBB : Technology Building Blocks),整合 130多個 OISP,再對外鏈結國內外產學研發平台,希望藉此重新定位,開創出嶄新的軟硬整合模式並提升價值。
法人組織革新工程已經啟動,並不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但其中最主要的關鍵思維 — 開放式創新,倒是值得我們仔細探討的課題…..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