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IDI.Capital 指數投資力實驗室

以大數據揭開美股【重大交易】的神秘面紗!

  • 首頁
  • 全球情報站
  • 投資觀測站
    • 內幕人士交易
    • 分析師評級
    • 財報達標狀況
    • 盈利預測指引
    • ETF資金流向
    • 當日表現最佳
    • 當日交易量大
  • 產業概念股+ETF
    • 人工智慧 AI
    • 電動車 EV
    • 元宇宙 Metaverse
    • 智慧醫療 eHealth
    • 金融科技 Fintech
    • 半導體 Semiconductor
    • 綠色能源 Green Energy
    • 訂閱經濟 Subscription
    • 半導體 Semiconductor
    • 雲端運算 Cloud
    • 寵物產業 Pets
  • 研究報告
  • 投資觀點
  • 關於我們
    • John Liao
  • 未來學習力實驗室

Innovation

騰訊發布《影響 2022 年的十大科技前沿應用趨勢》報告

2022-02-062022-02-06 由 Dr. John Liao.

騰訊於2020年發起了《數字科技前沿應用趨勢》研究項目,其中的很多預測已成為行業熱點。新的一年,繼續聚焦近未來有望落地的科技趨勢,先後訪談了重點領域的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業界權威專家,以及騰訊8大科技實驗室的科學家和重點業務方向的專家,凝練出三大類、十個重點方向…

分類 研究報告 標籤 Innovation, 數位經濟, 中國大陸 發表留言

Top 6 trends to watch for at CES 2021

2021-10-102021-01-24 由 Dr. John Liao.
CES 2021

Trend 1: Health, wellness and workplace safety

As offices reopen around the world, and vaccinations are made available to everyone, public spaces will reopen at a greater pace. Technology vendors, even ones that have never played in this space before, are introduc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help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 get back to the new normal safely, Detwiler said.

Ranger said, when it comes to healthcare and wellness, CES 2021 will be a showcase for "how companies think technology will benefit or change society."

Trend 2: Technology for blending work and personal lives

Vendors are now designing products that bridge the gap between work and personal lives. People have often used their laptops and phones and tablets for both work and personal, but now there are specific products for that market. "For a year, we've been working out of our homes, and that trend probably isn't going to go away anytime soon for a lot of people," Detwiler said.

Trend 3: 5G will become more mainstream

This is one of those trends that isn't going away anytime soon. Detwiler pointed out, "it's not going to completely replace our 4G infrastructure anytime soon, but still, 5G is one of those enterprise technologies that underpins a lot of the end points, those smart gadgets, the smart home tech, autonomous cars, telemedicine, all those technologies that are on display at CES need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selves, with the cloud, and 5G, especially when combined with tech like edge computing really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almost real time communication and data transfer."

Trend 4: Innovations in how people interact with desktops and laptops

As the pandemic has changed how and where people are working, with many either working fully from home, or mostly from home, people are interacting with their desktops and laptops in new ways. In the past, innovation has been heavily focused on smartphones and wearables. Companies that demonstrate "innovations around making those kinds of interactions better" are showing there is still life left in laptops and PCs, Ranger said.

Trend 5: All about EVs (electric vehicles) and autonomous driving

This is the year of EVs, with Ford bringing out the new all-electric Mustang, Tesla hitting it's 500,000 goal on cars manufactured and delivered for 2020, and plenty of other car manufacturers getting on board. The International North American Auto Show was cancelled last year, and it won't occur until late June this year, so there's a lot of pent up news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CES 2021 is the place to let it out, despite some top auto manufacturers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show, Maddox said.

Several auto accessory makers are debuting heads up displays and other features for consumers. John Deere is introducing an AI and robotics-powered tractor at CES, too.

Trend 6: Mobility news will dominate

Mobile World Congress is usually right around CES time, so big mobility news is saved for that event in Barcelona. Not this year. MWC was cancelled in 2020 due to the pandemic, and it's pushed until June 28 this year. So companies such as Samsung and Motorola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timing and showcasing their new mobile devices during CES week. Samsung is even holding Samsung Unpacked, with the new Galaxy S21 phone unveiling, on Jan. 14, in the midst of CES 2021. There's also a plethora of mobility accessories and devices for consumers, Maddox said.

Source : https://www.techrepublic.com/article/top-6-trends-to-watch-for-at-ces-2021/

 

Need PDF ? Please Login or Register :


會員限定

 Login登入 | Register註冊

分類 研究報告 標籤 Innovation 發表留言

Deloitte Technology Fast 500 高科技高成長 500 強企業

2021-10-102020-12-07 由 Dr. John Liao.

Deloitte Technology Fast 500 德勤高科技高成長 500 強企業排行榜,已經進行了 … 閱讀更多

分類 投資觀點, 洞察分析 標籤 Innovation, 數位經濟 發表留言

我榮獲 ATD 2018 全球人才發展創新大獎的經驗與幾點感想 (上)

2022-01-062019-03-03 由 Dr. John Liao.

這篇是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創新學習力》近日發出的文章,主要是仔細回顧了榮獲 ATD 全球人才發展創新大獎的心路歷程。我沒想到,會引起了這麼多大陸朋友的轉載和分享。

52967900_10214077990048571_4221078753108819968_n
53165093_10214077990248576_7136520897438941184_n
53196690_10214077990328578_4872954849047609344_n
53394986_10214077989848566_3172735231098617856_n

今天,也特別翻成繁體中文,和台灣的朋友們交流一下吧。

閱讀更多

分類 EdTech, 案例剖析 標籤 EdTech, Education, Innovation, MOOCs, 數位經濟 發表留言

論「創新學習力」(1)

2022-01-062018-12-13 由 Dr. John Liao.

廖肇弘 2016.2.20 【中國遠程教育專欄文章】 前 言 我在 2010年時的幾場大會演講曾經說過:『未來 … 閱讀更多

分類 EdTech, 投資觀點 標籤 E-Learning, Innovation 發表留言

歐洲 EdTech Accelerator 教育科技加速器

2022-01-062018-07-25 由 Dr. John Liao.

顧名思義,“加速器 Accelerator” 就是要加速新創事業的發展與茁壯,透過資本以及產業資源的協助,讓新創事業可以如虎添翼,像是快速透過吸星大法,獲得成長的養分,乘風而起,最好能快速茁壯,成為估值超過十億美金以上的獨角獸。

目前在全世界的 EdTech 教育科技領域,有越來越多的加速器應運而生,一方面當然是因為 EdTech 的市場機會相當龐大,一方面也是有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投入 EdTech 的創業題目,而教育的題目相對來說是比較溫吞發展與保守的步調,因此更需要透過加速器來整合各方資源,讓新創公司能夠有機會快速成長。

目前在歐洲,有越來越多專注於 EdTech 的加速器,對此領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的列表 :

閱讀更多

分類 EdTech, 案例剖析 標籤 EdTech, Innovation, 創業 發表留言

獨角獸加速孵化術 — 指數型組織 EXO

2018-06-26 由 Dr. John Liao.

獨角獸(英語:unicorn)是指成立不到 10 年但估值10億美元($1 billion)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創業公司。台灣各界一直在談 “誰可能成為獨角獸” ,卻一直沒有觸及到一個最基本的關鍵 : “到底要怎樣才能培育出獨角獸” ? 說實話,這是個技術活,掌握不到訣竅,就算你使盡洪荒之力,獨角獸動物園裡依然還是一樣沒消沒息,百廢待舉。

其實,這個訣竅,在 Salim Ismail 的《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一書中,已經點出了非常重要的幾個關鍵罩門。Salim Ismail 是加拿大籍的連續創業家、天使投資者與科技產業戰略家,他創立的 Ångströ 公司於 2010 成功被 Google 收購。在這之前,他曾任雅虎副總裁,並在雅虎內部建立了新產品開發的孵化器。他也是奇點大學的創始執行董事,花了六年的時間建立起奇點大學並成為它的全球大使,也為世界 500 大企業的執行長與各國政府們提供過意見。

《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指出技術進步的幅度是以指數方式成長,資訊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為了適應變革快速的時代,指數型組織的概念從而產生,其中最重要觀念就是【打造指數型組織的十一個關鍵】:

  1. 宏大變革目標:組織秉持的更崇高、更有抱負的目標
  2. 隨需求聘僱的員工:利用基本組織以外的人員
  3. 社群與群眾:挖掘一大群充滿熱情、願意貢獻時間和專業技術的愛好者
  4. 演算法:收集資料,並加以組織、應用與揭露公開
  5. 槓桿資產:租賃、共用或利用資產,而非擁有資產
  6. 參與:以遊戲化、激勵競賽的方式,製造外部網路效應
  7. 介面:以系統化和自動化的方式,將來自外部屬性的產出加以篩選和處理
  8. 儀表板:衡量和管理組織的新方法,裡面包含人都人能取用且必要的公司和員工衡量標準
  9. 實驗:有勇氣執行精實創業方法,對假設進行測試,並且不斷嘗試已受控制的風險
  10. 自治:以輕量級的「目標和關鍵成果」方法,取代傳統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11. 社交技術:由七個關鍵部分組成,創造透明度和連結性,最重要的是降低組織的資訊延遲

弄懂這幾個關鍵屬性,才有機會快速孕育出估值 10 億美元($1 billion)以上的獨角獸公司。以《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一書的指標來評估,列出了 Top 100 的幾家獨角獸公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研究一下每家公司的發展歷程 ….

閱讀更多

分類 產業趨勢, 研究報告, 案例剖析, 洞察分析 標籤 Innovation, 創投, 創業 發表留言

改變未來的 90+ 家教育科技 EdTech 新創公司

2022-01-062018-05-24 由 Dr. John Liao.
未來學習

教育科技、學習科技、線上學習、智慧學習、智慧教育…… 不論怎麼排列組合,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大概就是 [教育學習+科技] 的議題,一般來說,目前國際上比較常用的說法是以 “EdTech” 來表達這個概念。

教育,向來是人類社會的重大課題,從科技的角度切入也一直是很重要的方向。不論是 AI、AR/VR、IoT、3D Printing、Maker、Robotics、STEAM….等等,都是 EdTech 的重要發展題材,也引發了很多有志於改善人類教育學習成效的世界級公司或是新創公司不斷投入市場。事實上,不論是 APPLE、Microsoft、Intel….等國際級公司,教育市場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業務板塊,但也有很多新創公司,近幾年藉由教育市場,快速成為了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 —- 來自台灣的 iTutor 集團 就是其中之一。

大概 20 年前 (1998-2000年左右),台灣政府第一次推動大規模的數位學習產業計畫時,我剛好躬逢其盛,就在資策會服務,擔任相關的政策規劃與推動工作。二十年來,一路從台灣看到大陸、看到全球、再看到大陸、再回到台灣,幾乎可說是看盡整個 EdTech 產業的興衰起敝和潮起潮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大陸時,幾位業界的好朋友常說:「會一直堅持搞在線教育的,肯定都是很有情懷的…..」當然,光有感性是不夠的,要看懂 EdTech 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發展,還是需要很理性和科學的分析。

如果你對 EdTech 產業有興趣,CBInsight 整理了最近比較火紅的 90 餘家 EdTech 新創公司(或學校),從幼兒教育、語言學習、學習分析、新一代學校….等等,繪製出了這一張 EdTech 產業地圖,每家公司都值得你花點時間了解。有機會的話,我們也會陸續為大家介紹比較特別的幾家 EdTech 公司…..

market-map-good2

閱讀更多

分類 產業趨勢, 研究報告, EdTech, 全球觀點, 案例剖析, 洞察分析 標籤 AI, E-Learning, EdTech, Education, Innovation 發表留言

全球最大才發展協會 ATD 2018 大會講義下載

2018-05-15 由 Dr. John Liao.

32588138_1026363854194420_794087664314744832_o

2018 年 5 月初,我飛往美國聖地牙哥參加全球最大人才發展協會 ATD (Associate for Talent Development) 2018 年大會,這次與會者一萬多人,破紀錄。但我不是去上課的,主要是身負重要任務。除了要代表領取對台灣企業意義重大的“ Innovation in Talent Development Award 2018 人才發展創新大獎“之外,還要和很重要的人會面,談很重要的事 —- 更重要的是還要去朝聖:聽歐巴馬總統的 Keynote Speech。

美國方面發出的新聞稿很快就上了 :

關於「atd 2018 資策會」的報導圖片 (來源:udn 聯合新聞網)

台灣資策會榮獲人才發展創新獎

udn 聯合新聞網–2018年5月9日
國際人才發展協會8日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市舉行頒獎典禮,台灣的資訊工業策進會擊敗各國代表,榮獲本屆ATD 2018「人才發展創新大獎」。
關於「atd 2018 資策會」的報導圖片 (來源:大紀元 (新聞發布))

大紀元 (新聞發布)

台灣資策會榮獲全球人才發展ATD 2018 創新大獎

國際日報–2018年5月10日
在來自全球90多國,超過一萬名專業人士的現場見證下,來自台灣的資訊工業策進會(簡稱「資策會」) 擊敗各國代表,榮獲本屆ATD 2018「人才發展 …
臺資策會培養人才迅捷獲頒全球大獎
大紀元 (新聞發布)–2018年5月11日

查看全部
關於「atd 2018 資策會」的報導圖片 (來源:臺灣新浪網)

台灣資策會榮獲全球人才發展奧斯卡獎

臺灣新浪網–2018年5月10日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主任廖肇弘(左2)赴美國聖地牙哥,領取ATD 2018 人才發展創新大獎。(台灣資訊工業策進會提供)中央社記者曹宇帆洛杉磯 …
關於「atd 2018 資策會」的報導圖片 (來源:大纪元 (新闻发布))

台资策会培养人才迅捷获颁全球大奖

大纪元 (新闻发布)–2018年5月11日
资策会数位教育研究所主任廖肇弘博士代表(左二)赴美国圣地牙哥领取ATD … 【大纪元2018年05月12日讯】全球人才发展界的“奥斯卡奖”5月8日在圣地牙 … 由国际人才发展协会(ATD)颁发的“人才发展创新大奖”(Innovation in Talent …

 

本次大會的所有議程都列示如下,有些場次還附上 PDF 講義電子檔,對 ATD 大會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閱讀更多

分類 產業趨勢, 全球觀點 標籤 E-Learn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發表留言

我對《AI+教育》的幾點淺見 

2022-01-062018-04-23 由 Dr. John Liao.

廖肇弘

2018.4.15


前 言 

前幾天接受雜誌社的採訪,個人發表了關於《AI+教育》的幾點淺見。

這幾天我不斷思索,AI 可以解決傳統教育模式的種種限制,但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全新問題。對於《AI+教育》仍有許多想要表達與補充的想法,實在不吐不快,今天就借此專欄一隅,和各位朋友繼續探討。

《AI+教育》的價值何在 

我在採訪中提到:「從技術面來看,不論是專利或研發人力資源,中國大陸的 AI 很快可以趕上美國,甚至在大數據的積累方面,比歐美有更強大的競爭力。但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接下來在 AI 應用方面,就是跨領域的課題,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例如教育,光有 AI 技術是不夠的。」

是的,《AI+教育》的主要對象是人,不是機器。這和研發一台能夠打敗人類的下棋機器人或是能夠自動駕駛的自走車,在意義上是截然不同的 — 我從沒聽說過哪個《AI+教育》的應用是以取代人類或打敗人類為榮。 

古人說:「役物,而不役於物「。你必須深刻理解心理學、教學設計、教育理論、行為分析…等等議題,也必須具備創意、同理心、團隊合作精神…等,才能發揮《AI+教育》的價值。

AI 本身是中性的,就像核能一樣,是非常強大的武器,能掌握它的人,可以拯救世界,也可能毀滅世界。

如何讓大家學會掌握 AI 的力量,又不作惡,必須靠的是教育;但《AI+教育》的意義並不只是教孩子如何使用 AI 的技術,而是要教育孩子:在學會掌握更多人工智慧的力量時,也要具備更多人生智慧,去幫助其他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Deep Dreaming of AI in Education - BETT 2017 from Martin Hamilton

閱讀更多

分類 EdTech, 專欄文章 標籤 AI, Education, Innovation, 中國大陸 發表留言
文章導覽
較舊的文章
頁面1 頁面2 頁面3 下一頁 →

Register|Lost your password?

Login with Patreon

Login with Patreon
  • Facebook
  • YouTube

想收到最新產業投資情報?

請至信箱確認訂閱 Please check your email.

歡迎加入 VIP 情報員 !
Become a patron at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idicapital

類別

  • 產業趨勢 (44)
  • 研究報告 (59)
  • EdTech (21)
  • 資訊圖表 (35)
  • VIP 情報員專屬 (21)
  • 全球觀點 (26)
  • 分析師評級 (6)
  • 專欄文章 (29)
  • 投資週報 (25)
  • 投資觀點 (50)
  • 投資微學習 (1)
  • 推薦課程 (7)
  • 案例剖析 (13)
  • 洞察分析 (52)

標籤

AI COVID-19 E-Commerce E-Learning EdTech Education ETF Green Energy Innovation MOOCs Open Innovation Social Media 中國大陸 串流媒體 元宇宙 共享經濟 分析師評級 創投 創業 半導體 寵物產業 微學習 投資分析 數位經濟 數位轉型 智慧城市 智慧醫療 會員專屬 綠色能源 總經 訂閱經濟 財報分析 避險基金 電動車

CFI
Disclaimer 免責聲明
IDI.Capital is a research project and this website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t does not provide financial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for any investment. 
You must acknowledge that all your investment decisions are totally at your own risk.
本站所有內容僅為心得交流,非投資建議,請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謹慎理財
© 2023 IDI.Capital 指數投資力實驗室 • Built with GeneratePress
 

載入迴響中...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