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創新學習力》近日發出的文章,主要是仔細回顧了榮獲 ATD 全球人才發展創新大獎的心路歷程。我沒想到,會引起了這麼多大陸朋友的轉載和分享。
今天,也特別翻成繁體中文,和台灣的朋友們交流一下吧。
Education
2018 中國大陸在線教育未來獨角獸 100
就線上學習 Online Learning 的領域而言,不論是在 MOOCs 慕課(台灣翻為:磨課師)、微課、微學習、知識付費…等等,在技術、平台、商業模式、內容、產業發展、新創公司活力、投資融資….等各方面,中國大陸近年的飛快發展速度,都讓台灣難以企及,雙方差距越來越遠。
不過,近來國際局勢的發展,風雲詭譎,中美貿易戰開打後,企業對於創新投資,以及對於在線教育產業的未來發展,投下了一顆顆充滿未知雲霧的震撼彈,值得繼續觀察後續的種種變化。
然而,在明顯的世界局勢變化來臨前,我們還是可以參考一下這份有關 2018 中國大陸在線教育未來獨角獸 100 的名單。從少兒編程,英語數學及會計證照..等,解答作業考題…等等應用,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由此也可看出中國大陸在線教育市場蓬勃發展的狀況…..
2018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产业研究报告
享受從小學習程式設計(運算思維)的快樂吧!
近來因為 108 新課綱要從中學階段開始加入運算思維(程式設計)的課程,各界仍有很多期待與討論,不論意見如何,應該沒有人會否認,面對 AI、IoT…等等未來科技發展的大時代趨勢,要學會掌握科技的力量,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
但台灣,相較於世界各國,腳步其實已經慢了。這個話題,我覺得評論太多並沒有什麼建設性,或許以我自身的學習經驗來聊一聊,會比較有說服力一些。
對我來說,Steve Jobs 大概可說是我年幼即開始學習電腦程式設計的啟蒙導師。小學四年級升五年級暑假時,父親買了一台 APPLE 2 電腦,從此我就著迷於 BASIC 程式設計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我至今仍牢牢記得,當我用稚嫩的雙手敲打 APPLE 2 的鍵盤,用 BASIC 語言撰寫的程式碼,在電腦螢幕上一格一格慢慢地畫出一個帶著鋸齒狀的圓形時,那種欣喜若狂的感覺 ! 我覺得全天下都在為我而歡呼,這是我的第一次,也是影響人生後來數十年職涯發展的最大動力!
當然,所有的過程我都是自學,我的快樂,就來自於不斷地克服各種難解的問題,其實那就像遊戲闖關成功時一樣的快感。後來不論是 BASIC, 組合語言, C……中文教材已經學無可學,中學時為了看懂電腦相關原文書籍,英文突飛猛進,大學時為了向偶像 Steve Jobs 和 Bill Gates 看齊,也陸續創辦了幾家軟體公司,到後來,成為 Microsoft, IBM, PwC, 華為公司…等不少大企業的顧問、進入研究機構和大學授課,我的職涯發展始終都脫離不了資訊和網絡科技相關的領域…..有形無形之間,小時候學會程式設計的那份悸動,對我後來人生的職涯影響,可說是無所不在。
其實現在學習程式語言,已經越來越簡單,許多簡易有趣的設計工具,只要視覺化的拖曳方式就可以快速設計程式,也是訓練小朋友運算思維非常好的工具,例如 Scratch, Blockly….等等,都很容易上手。
對了,另外工商服務一下,我最近發現一個很簡易的遊戲設計工具 hyperPad,可以在 iPad 上快速開發 iOS 遊戲並上傳到 App Store,很適合老師和小朋友學習遊戲開發的技巧。對我來說,是打發休閒時間的玩具(就和一般人玩遊戲是一樣的,只是我更喜歡“設計遊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在 Udemy 上的課程 iPad 免編程快速開發 iOS 遊戲神器 : hyperPad(近來工作比較忙,還沒完成所有章節,但已經可以學會如何快速開發 iOS 遊戲):
另外,如果你對視覺化程式設計工具有興趣的話,下列很多工具都可以免費下載,很適合親子師生一起學習。不用想那麼多了,就下載一個自己喜歡的,開始學習吧!
推動「人才發展創新模式」資策會培育數位斜桿青年
民視新聞 2018/05/25 23:33:03

全球產業結構因數位科技及人工智慧發展,不再滿足「專一職業」,而是強調多元領域專業的「斜桿青年」,此一趨勢愈來愈顯著,經濟部工業局為使我國大三至碩士班在學生於學習期間,加深產業視角,本會協助經濟部工業局持續推動「DIGI+Talent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簡稱本計畫),並於今(25)日舉辦北區海選會,第二年推動本計畫,吸引全臺73所大學校院,近千名學生報名參加,透過北、中、南三區激烈的海選,最終將有350位能脫穎而出。
改變未來的 90+ 家教育科技 EdTech 新創公司
教育科技、學習科技、線上學習、智慧學習、智慧教育…… 不論怎麼排列組合,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大概就是 [教育學習+科技] 的議題,一般來說,目前國際上比較常用的說法是以 “EdTech” 來表達這個概念。
教育,向來是人類社會的重大課題,從科技的角度切入也一直是很重要的方向。不論是 AI、AR/VR、IoT、3D Printing、Maker、Robotics、STEAM….等等,都是 EdTech 的重要發展題材,也引發了很多有志於改善人類教育學習成效的世界級公司或是新創公司不斷投入市場。事實上,不論是 APPLE、Microsoft、Intel….等國際級公司,教育市場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業務板塊,但也有很多新創公司,近幾年藉由教育市場,快速成為了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 —- 來自台灣的 iTutor 集團 就是其中之一。
大概 20 年前 (1998-2000年左右),台灣政府第一次推動大規模的數位學習產業計畫時,我剛好躬逢其盛,就在資策會服務,擔任相關的政策規劃與推動工作。二十年來,一路從台灣看到大陸、看到全球、再看到大陸、再回到台灣,幾乎可說是看盡整個 EdTech 產業的興衰起敝和潮起潮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大陸時,幾位業界的好朋友常說:「會一直堅持搞在線教育的,肯定都是很有情懷的…..」當然,光有感性是不夠的,要看懂 EdTech 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發展,還是需要很理性和科學的分析。
如果你對 EdTech 產業有興趣,CBInsight 整理了最近比較火紅的 90 餘家 EdTech 新創公司(或學校),從幼兒教育、語言學習、學習分析、新一代學校….等等,繪製出了這一張 EdTech 產業地圖,每家公司都值得你花點時間了解。有機會的話,我們也會陸續為大家介紹比較特別的幾家 EdTech 公司…..
封面专题 : AI 应用不能丢掉教育之魂
当前,AI(人工智能)正在很多行业落地,教育领域也在快速推进。那么,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哪些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可变的?中国在全球处于怎样的位置?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台湾资策会数位教育研究所主任廖肇弘。
作为知名的在线教育专家,廖肇弘一直关注AI的发展。他认为,从技术层面看,中国的AI很快可以赶上美国,甚至在大数据的积累方面,比欧美更有竞争力。要使AI教育应用站在时代前列,就要把目光放及AI之外,比如教育的核心价值、人文关怀等。
全球最大才發展協會 ATD 2018 大會講義下載
2018 年 5 月初,我飛往美國聖地牙哥參加全球最大人才發展協會 ATD (Associate for Talent Development) 2018 年大會,這次與會者一萬多人,破紀錄。但我不是去上課的,主要是身負重要任務。除了要代表領取對台灣企業意義重大的“ Innovation in Talent Development Award 2018 人才發展創新大獎“之外,還要和很重要的人會面,談很重要的事 —- 更重要的是還要去朝聖:聽歐巴馬總統的 Keynote Speech。
美國方面發出的新聞稿很快就上了 :
台灣資策會榮獲人才發展創新獎
台灣資策會榮獲全球人才發展ATD 2018 創新大獎
台灣資策會榮獲全球人才發展奧斯卡獎
台资策会培养人才迅捷获颁全球大奖
本次大會的所有議程都列示如下,有些場次還附上 PDF 講義電子檔,對 ATD 大會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我對《AI+教育》的幾點淺見
廖肇弘
2018.4.15
前 言
前幾天接受雜誌社的採訪,個人發表了關於《AI+教育》的幾點淺見。
這幾天我不斷思索,AI 可以解決傳統教育模式的種種限制,但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全新問題。對於《AI+教育》仍有許多想要表達與補充的想法,實在不吐不快,今天就借此專欄一隅,和各位朋友繼續探討。
《AI+教育》的價值何在
我在採訪中提到:「從技術面來看,不論是專利或研發人力資源,中國大陸的 AI 很快可以趕上美國,甚至在大數據的積累方面,比歐美有更強大的競爭力。但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接下來在 AI 應用方面,就是跨領域的課題,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例如教育,光有 AI 技術是不夠的。」
是的,《AI+教育》的主要對象是人,不是機器。這和研發一台能夠打敗人類的下棋機器人或是能夠自動駕駛的自走車,在意義上是截然不同的 — 我從沒聽說過哪個《AI+教育》的應用是以取代人類或打敗人類為榮。
古人說:「役物,而不役於物「。你必須深刻理解心理學、教學設計、教育理論、行為分析…等等議題,也必須具備創意、同理心、團隊合作精神…等,才能發揮《AI+教育》的價值。
AI 本身是中性的,就像核能一樣,是非常強大的武器,能掌握它的人,可以拯救世界,也可能毀滅世界。
如何讓大家學會掌握 AI 的力量,又不作惡,必須靠的是教育;但《AI+教育》的意義並不只是教孩子如何使用 AI 的技術,而是要教育孩子:在學會掌握更多人工智慧的力量時,也要具備更多人生智慧,去幫助其他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創新基金 (UNICEF Innovation Fund)
近來因為老朋友 Simon 的蘇州跨界軟件公司研發的 VRMaker 獲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創新基金 (UNICEF Innovation Fund) 的資助,在與 Simon 洽談合作過程中,我也特別花了點時間認識了該基金的運作狀況。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