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肇弘 2017.3.19
前 言
IBM在 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 (Smart Planet)」,主要提倡運用ICT科技協助解決當今世界各國日益嚴重的交通、治安、環保、能源、醫療、教育…等等重大議題,可說是當前「智慧城市 (Smart City)」的濫觴。其範圍之大,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對政府施政滿意度有很大影響,因此甚受各國政府重視。為什麼智慧城市引起如此廣泛的重視?讓我們先看幾項關鍵數據 :
- 1900 年,全球僅 13%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目前全世界人口接近73億,預估2030年將增至83億,超過60% 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 年預估會增加到 70%。
- 1950年時全市界只有紐約一個巨型城市 (Megacity,指超過1,000萬人口的城市),目前全球已有28個,聯合國預估2025 年全球將有 37 個巨型城市。
- 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發展,建設智慧城市”的政策方向。大陸幾乎所有一線城市與超過一半的二線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規劃,估計約有 2,000 個市鎮投入了智慧城市相關建設。
近年來,台灣在智慧城市的表現還不錯,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桃園市、新竹市…等不少縣市都曾獲選為美國「智慧城市論壇」 ICF全球年度智慧城市,甚至有些還獲得了首獎。然而,目前很多智慧城市的定位,僅止於 IoT物聯網科技的大型實驗場域,充其量只適合稱為「e化城市」。如果只是安裝一大堆ICT裝置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勉強稱之為“e-City”還可以,要達到“Smart City” 的境界,恐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