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加速孵化術 — 指數型組織 EXO

獨角獸(英語:unicorn)是指成立不到 10 年但估值10億美元($1 billion)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創業公司。台灣各界一直在談 “誰可能成為獨角獸” ,卻一直沒有觸及到一個最基本的關鍵 : “到底要怎樣才能培育出獨角獸” ? 說實話,這是個技術活,掌握不到訣竅,就算你使盡洪荒之力,獨角獸動物園裡依然還是一樣沒消沒息,百廢待舉。

其實,這個訣竅,在 Salim Ismail 的《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一書中,已經點出了非常重要的幾個關鍵罩門。Salim Ismail 是加拿大籍的連續創業家、天使投資者與科技產業戰略家,他創立的 Ångströ 公司於 2010 成功被 Google 收購。在這之前,他曾任雅虎副總裁,並在雅虎內部建立了新產品開發的孵化器。他也是奇點大學的創始執行董事,花了六年的時間建立起奇點大學並成為它的全球大使,也為世界 500 大企業的執行長與各國政府們提供過意見。

《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指出技術進步的幅度是以指數方式成長,資訊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為了適應變革快速的時代,指數型組織的概念從而產生,其中最重要觀念就是【打造指數型組織的十一個關鍵】:

  1. 宏大變革目標:組織秉持的更崇高、更有抱負的目標
  2. 隨需求聘僱的員工:利用基本組織以外的人員
  3. 社群與群眾:挖掘一大群充滿熱情、願意貢獻時間和專業技術的愛好者
  4. 演算法:收集資料,並加以組織、應用與揭露公開
  5. 槓桿資產:租賃、共用或利用資產,而非擁有資產
  6. 參與:以遊戲化、激勵競賽的方式,製造外部網路效應
  7. 介面:以系統化和自動化的方式,將來自外部屬性的產出加以篩選和處理
  8. 儀表板:衡量和管理組織的新方法,裡面包含人都人能取用且必要的公司和員工衡量標準
  9. 實驗:有勇氣執行精實創業方法,對假設進行測試,並且不斷嘗試已受控制的風險
  10. 自治:以輕量級的「目標和關鍵成果」方法,取代傳統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11. 社交技術:由七個關鍵部分組成,創造透明度和連結性,最重要的是降低組織的資訊延遲

弄懂這幾個關鍵屬性,才有機會快速孕育出估值 10 億美元($1 billion)以上的獨角獸公司。以《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一書的指標來評估,列出了 Top 100 的幾家獨角獸公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研究一下每家公司的發展歷程 ….

閱讀更多

騰訊研究院 : 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白皮書

騰訊,不僅是中國互聯網被號稱為 “BAT” 的大咖級企業之一,在全球 Internet 產業中,也是喊水會結凍的一哥級公司。在我擔任華為公司顧問期間,因為常到深圳,也會順道到騰訊公司走走,深感這家公司的年輕和創新文化,能在互聯網產業呼風喚雨,的確不是浪得虛名的。

騰訊雖然崛起很快,但基本上還是有很紮實的技術研發做基礎,畢竟馬化騰本身就是研發工程師出身的背景,因此特別著重技術研發上的競爭力,也並不令人意外。

除此之外,騰訊也很重視產業研究,特別成立了 “騰訊研究院” (其實 BAT 三家公司都有設立研究院),對於互聯網產業的趨勢以及各種商業模式,提出了許多 “重磅級” 的研究報告,也是我常常藉此了解中國大陸互聯網產業的重要資訊來源。

今天介紹的這份 “重磅報告”是 2016 年由騰訊研究院提出的「互聯網創新創業白皮書」,內容長達 160頁,近 10 萬字,對於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創新創業環境進行了相當深入的剖析,提供給想要深入了解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趨勢的朋友們,有空的時候可以讀一讀….

閱讀更多

天下書序 : 不是失敗,只是尚未成功 !

今天是 2017/3/4,這是整整十年前 (2007/3/5) 的老文章了。我還記得當時天下文化編輯發了封 Email 給我,希望我能為他們即將發行的新書 :「創業變成有錢人 : 小本生意獲利法則」寫一篇序。看完書稿後,我當天就在午休時間寫了這篇序,休息一下,喝杯咖啡,就又繼續開會去了…..我不知道這本書後來賣得如何,不過現在重新看來,當時寫的文字內容,許多至今仍是適用的…..

廖肇弘  2007/3/5


從彼得杜拉克的「創新與創業家精神」到克里斯汀生的「創新的兩難」,「創新」 (Innovation) 已成為當今全球企管大師著作和企管學界顯學中的顯學;如何培養具備「創業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的創業型人才更是實務界關注焦點中的焦點。

「創新」或許還有學理架構和產業案例可供參考,但「創業」經驗卻往往無法在課堂上傳授,幾乎完全得以實務經驗為依歸,只能在成王敗寇的市場實戰中追尋成功者的經驗與足跡。

閱讀更多

醫療保健 AI 人工智慧引爆新創投資潮

當人們開始注意到人工智慧可能取代人類工作時,其實在醫療領域,配備有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新創公司,已經獲得大量的風險投資並且開始積極布局。醫療保健型AI新創業公司的投資從2012年不足20家增長到2016年的近70家。一年之中還有兩個新的獨角獸公司出現在這個領域:中國的 iCarbonX 和以癌症腫瘤人工智慧研究為重點的 Flatiron。

“到2025年,AI系統可以參與從人口健康管理到能夠回答特定患者詢問的數字化身的一切。” – Frost&Sullivan分析師 Harpreet Singh Buttar。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