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榮獲 ATD 2018 全球人才發展創新大獎的經驗與幾點感想 (上)

這篇是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創新學習力》近日發出的文章,主要是仔細回顧了榮獲 ATD 全球人才發展創新大獎的心路歷程。我沒想到,會引起了這麼多大陸朋友的轉載和分享。

今天,也特別翻成繁體中文,和台灣的朋友們交流一下吧。

閱讀更多

我打造設計《ALL+ 智慧學習實驗室》的經驗與心路歷程….

這篇是我在北京機場上飛機之前,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創新學習力》發出的文章,沒想到,回台灣後收到很多朋友的回應和詢問。其實我覺得, ALL+ 每一項功能都應該再優化一點、更厲害一點、2.0 版應該要再更威猛一點…. 在互聯網時代,一年前或許是創舉,一年後應該就已經落伍了…..

不管怎麼說,這篇稍微描述一下當時打造 ALL+ 心路歷程的文章,引起很多大陸朋友們的興趣,我當然還是很開心的,只是台灣方面不知道能不能也引起回響就是了。Anyway,就翻成繁體中文,和台灣的朋友們分享一下吧。

此刻,我正坐在機場的候機室中,一邊享用著午後的咖啡,一邊看著窗外的飛機起起落落。原本想悠閒地度過這段難得的悠閒時光,靜靜翻閱這幾天北京之行的照片時,突然發覺,原本不是會議洽談主題的一個片段 ,一段記錄我從頭到尾設計完成 《ALL+智慧學習實驗室》的視頻,引起了很多朋友的高度關注。

很多朋友對於我這項一年前 (2018)的作品很感興趣,當然很開心。但通常如果有人問我:廖老師,你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個 ?我的答案應該永遠都會是 …..下一個 !

Anyway,趁著登機前的空檔還有點時間,就簡單和各位聊聊我在一年前設計開發《ALL+智慧學習實驗室》的幾點經驗和心路歷程吧…..

閱讀更多

從《Papi醬》和《囧星人》看《理科太太》的未來

 

通常,我只評論產業或趨勢,不評論個人。

不過,這三位:Pipi醬、囧星人、理科太太(排名依走紅順序,沒別的意思)畢竟代表了一種趨勢,或者可說是一種社會現象,值得與各位聊一聊,或許可以在未來驗證一下,我對這幾位的未來發展走向的觀點,到底正不正確。

螢幕快照 2019-02-19 下午7.06.41.png(照片來源:網路東抄西剪)

首先,我夜觀星象,掐指一算,這三位:Pipi醬、囧星人、理科太太的相同點應該是:

閱讀更多

歐洲 EdTech Accelerator 教育科技加速器

顧名思義,“加速器 Accelerator” 就是要加速新創事業的發展與茁壯,透過資本以及產業資源的協助,讓新創事業可以如虎添翼,像是快速透過吸星大法,獲得成長的養分,乘風而起,最好能快速茁壯,成為估值超過十億美金以上的獨角獸。

目前在全世界的 EdTech 教育科技領域,有越來越多的加速器應運而生,一方面當然是因為 EdTech 的市場機會相當龐大,一方面也是有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投入 EdTech 的創業題目,而教育的題目相對來說是比較溫吞發展與保守的步調,因此更需要透過加速器來整合各方資源,讓新創公司能夠有機會快速成長。

目前在歐洲,有越來越多專注於 EdTech 的加速器,對此領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的列表 :

閱讀更多

獨角獸加速孵化術 — 指數型組織 EXO

獨角獸(英語:unicorn)是指成立不到 10 年但估值10億美元($1 billion)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創業公司。台灣各界一直在談 “誰可能成為獨角獸” ,卻一直沒有觸及到一個最基本的關鍵 : “到底要怎樣才能培育出獨角獸” ? 說實話,這是個技術活,掌握不到訣竅,就算你使盡洪荒之力,獨角獸動物園裡依然還是一樣沒消沒息,百廢待舉。

其實,這個訣竅,在 Salim Ismail 的《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一書中,已經點出了非常重要的幾個關鍵罩門。Salim Ismail 是加拿大籍的連續創業家、天使投資者與科技產業戰略家,他創立的 Ångströ 公司於 2010 成功被 Google 收購。在這之前,他曾任雅虎副總裁,並在雅虎內部建立了新產品開發的孵化器。他也是奇點大學的創始執行董事,花了六年的時間建立起奇點大學並成為它的全球大使,也為世界 500 大企業的執行長與各國政府們提供過意見。

《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指出技術進步的幅度是以指數方式成長,資訊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為了適應變革快速的時代,指數型組織的概念從而產生,其中最重要觀念就是【打造指數型組織的十一個關鍵】:

  1. 宏大變革目標:組織秉持的更崇高、更有抱負的目標
  2. 隨需求聘僱的員工:利用基本組織以外的人員
  3. 社群與群眾:挖掘一大群充滿熱情、願意貢獻時間和專業技術的愛好者
  4. 演算法:收集資料,並加以組織、應用與揭露公開
  5. 槓桿資產:租賃、共用或利用資產,而非擁有資產
  6. 參與:以遊戲化、激勵競賽的方式,製造外部網路效應
  7. 介面:以系統化和自動化的方式,將來自外部屬性的產出加以篩選和處理
  8. 儀表板:衡量和管理組織的新方法,裡面包含人都人能取用且必要的公司和員工衡量標準
  9. 實驗:有勇氣執行精實創業方法,對假設進行測試,並且不斷嘗試已受控制的風險
  10. 自治:以輕量級的「目標和關鍵成果」方法,取代傳統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11. 社交技術:由七個關鍵部分組成,創造透明度和連結性,最重要的是降低組織的資訊延遲

弄懂這幾個關鍵屬性,才有機會快速孕育出估值 10 億美元($1 billion)以上的獨角獸公司。以《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一書的指標來評估,列出了 Top 100 的幾家獨角獸公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研究一下每家公司的發展歷程 ….

閱讀更多

改變未來的 90+ 家教育科技 EdTech 新創公司

未來學習

教育科技、學習科技、線上學習、智慧學習、智慧教育…… 不論怎麼排列組合,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大概就是 [教育學習+科技] 的議題,一般來說,目前國際上比較常用的說法是以 “EdTech” 來表達這個概念。

教育,向來是人類社會的重大課題,從科技的角度切入也一直是很重要的方向。不論是 AI、AR/VR、IoT、3D Printing、Maker、Robotics、STEAM….等等,都是 EdTech 的重要發展題材,也引發了很多有志於改善人類教育學習成效的世界級公司或是新創公司不斷投入市場。事實上,不論是 APPLE、Microsoft、Intel….等國際級公司,教育市場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業務板塊,但也有很多新創公司,近幾年藉由教育市場,快速成為了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 —- 來自台灣的 iTutor 集團 就是其中之一。

大概 20 年前 (1998-2000年左右),台灣政府第一次推動大規模的數位學習產業計畫時,我剛好躬逢其盛,就在資策會服務,擔任相關的政策規劃與推動工作。二十年來,一路從台灣看到大陸、看到全球、再看到大陸、再回到台灣,幾乎可說是看盡整個 EdTech 產業的興衰起敝和潮起潮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大陸時,幾位業界的好朋友常說:「會一直堅持搞在線教育的,肯定都是很有情懷的…..」當然,光有感性是不夠的,要看懂 EdTech 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發展,還是需要很理性和科學的分析。

如果你對 EdTech 產業有興趣,CBInsight 整理了最近比較火紅的 90 餘家 EdTech 新創公司(或學校),從幼兒教育、語言學習、學習分析、新一代學校….等等,繪製出了這一張 EdTech 產業地圖,每家公司都值得你花點時間了解。有機會的話,我們也會陸續為大家介紹比較特別的幾家 EdTech 公司…..

market-map-good2

閱讀更多

百度《AI+教育》PPT 搶先看!

2017/11 月初,我應邀赴北京參加「2017中國遠程教育大會」,除了在大會發表主題演講之外,也主持了一場《互聯網企業家論壇》,與來自創投、教育機構、以及百度等企業專家進行深度對談。其中,每位專家對於 “互聯網+教育” 的觀點與剖析都相當精闢與精彩,我個人也學習到非常多。高手聚集一堂,華山論劍,實在非常痛快!

其中,百度的教育事業部張高總經理,詳細介紹了百度在 『AI+教育』的佈局及各種應用場景,我們也聊了許多百度在 AI 方面的佈局,和台灣真的不在一個級別上,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在大陸 BAI 互聯網巨頭公司中,百度是公認在技術層次最領先的一家,張總提到了幾個例子非常有趣,例如運用 AI 進行自動備課 (也就是自動生成教材,是不是可以讓老師偷懶一些了?),AI 自動寫詩 (哇,這種應用老外一定做不出來吧?)還有幾項 AI 應用,都將在最近陸續上線。

我覺得值得寫幾篇專欄文章好好介紹一下當天的所有精彩對話,不過在我開始下筆之前,就先將現場照下的百度《AI+教育》的 PPT 先與各位分享吧…..

閱讀更多

GE 奇異公司全力擁抱開放創新 成果豐碩

近來,工研院與資策會兩大法人研究機構,正如火如荼探討軟硬整合的相關議題,也積極導入各種開放創新系統平台 (OISP : 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 的觀念,希望能開創各種產業與技術的嶄新應用模式。

其中,被兩大法人引以為學習圭臬的是 GE 奇異公司的 Predix 平台。其實我個人認為,要真正了解 Open Innovation,絕對不能只看 GE Predix 的案例,因為其偏向工業製造應用的思維,最好還能多看看各種不同產業領域的 Crowdsourcing 及 Developer Community 的運作模式,才會比較廣泛與周延一些。

不過 Predix 還是很有代表性的,因為 Predix 是 GE 為網際網路的工業應用所開發的平台,有點像電腦中的作業系統,承載著各種工業需要用到的軟體,通過接入設備數據把工業設備相連。Predix 是一個基於雲端的系統,利用其運轉於全球的裝有傳感器的機械設備,將這些智慧機械設備與 Predix 平台和複雜分析工具緊密結合,分析工具即時利用 GE 從全球獲取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運算。

其實,不只是 Predix 平台,GE 公司對 Open Innovation 開放創新的擁抱,幾乎可說是全面性的,GE 也和全世界的研究機構和大小企業合作,例如像 Quirky 公司,通過線上社群的發明者,可以通過在線上社群中發布創新技術,使諸如 MakerBot 等技術使得 3D 印表機能夠在客廳內設計和打印價格合適的 3D 印表機。

GE 也在美國,印度,中國,德國,巴西和以色列八個國家的全球研究網絡,與 300 多個頂尖的大學、政府、其他公司(大小)和研究機構共同合作。例如與 MIT 和 DARPA 合作,成功完成了一個“車輛加工”計畫,開發了群眾外包流程平台,使全球專家團隊能夠設計和快速製造複雜系統如軍車,航空系統和先進醫療器械。傳統上,這些“網絡物理系統”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開發完成。該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一個可以大大減少研發時間的平台。

對 GE 在開放創新方面的成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列的相關報導 :

閱讀更多

10家值得關注的 Edtech 教育科技創新公司

這是一篇 Forbes 雜誌網站上的文章,列出了 10 家值得關注的 Edtech 教育科技創新公司。其中有幾家目前已經獲得了好多的風險投資基金,有些仍在繼續奮鬥。如果你也對教育科技的發展趨勢有興趣,值得先仔細研究一下每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和創新案例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