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未来学习科技发展的必然

廖肇弘 2016.1.12


 

北京岁末寒冬的冷风,向来都让我有种萧瑟悲壮的感觉,2015年底的雪来得早也来得猛,再加上雾霾重重,似乎应该感觉到更加凄冷与迷蒙。不过冷冽的寒风,似乎完全抵挡不住教育互联网的热潮,一场又一场的论坛、一波又一波的交流,大家身处在教育互联网的繁华盛世,内心的澎拜和激昂,仿佛是一袭艶阳,映照在已冰封十几年正破冰而出的嫩芽,如此耀眼,如此灿烂,如此充满希望。

过去一年,整个行业历经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远胜过去十年来的总和。教育互联网热潮吸引了无数新创公司前仆后继地投入这个风风火火的市场,资本狂潮席卷,问鼎中原舍我其谁。教育互联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015,的确是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一年。

但激情过后,我总会刻意闭关一段时间,远离人群喧嚣,关掉微信,关掉Facebook,独自静静地回顾反思,探索产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此刻,站在2015及2016的交界点,我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 : 未来学习科技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对于人类的学习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近日,拜读了几位先进的文章,有些发人深省,有些汇整了教育互联网的投资现况,有些盘点了2015 年中国培训界在互联网的几大变革,其中若干数据看来令人血脉喷张,若干现象看起来则是趣味十足……但如果连打赏、包养、分享、电商、… 这些花絮都可称之为「变革」—–那么请恕我直言,2015年,我们引以自豪的培训学习产业上的突破性创性或是影响深远的变革,相较于马斯克已经发射火箭想要探索火星文明和太空旅行的境界,那真的就是天上人间般的遥远了。

当然,变革的观点可以有很多面向,每一种层次的创新也都有其意义存在,但我们只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思考,就可以判断这些所谓变革的核心价值 : 是不是在人才发展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是不是为人类的学习开创了全新的模式和局面?是不是对一个时代的人类学习模式或学习思维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我承认自己还没有想透,不过如果从这几个关键点来反思,大致上可以归纳出来 : 近来中国培训学习界所有的现象 (或许还称不上变革吧),热闹有余,深度不足。归结起来,其实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老生常谈的「互联网+」。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互联网+」当然还是无比重要的,但今天我想从不同的角度来谈一谈学习科技的未来发展。

驱动未来学习科技发展的三种主要力量

记得我在 2010 年底就曾发表过「驱动未来学习科技发展的三种主要力量」一文,阐述了学习科技大致上往三种方向前进。第一种是是以「量」取胜,主要是以学习内容或学习资源的丰富度与多样性为主。第二种是以「质」取胜,主要是以制作令人赞叹的精致动画或拟真技术为主要目标。第三种则是以「互动」取胜,强调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在学习领域的应用。从Content is King (内容为王) 以及我加上的Context is Queen (情境为后)和 Collaboration is Key (互动为要),大概就可以描绘出学习科技发展的三大主要方向。

六年后,学习科技的发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整体方向仍然是依循这几个维度在前进。如果套用凯文‧凯利 (Kevin Kelly)的说法,或许我们也可以生物学的角度来观察「学习科技」这个新物种,未来朝向更高等、更智慧的方向演化,显然也是一种必然。

  • 从「以量取胜」的角度来看,慕课、微课、云计算、大数据,海量的学习资源、海量的课程内容,海量的学员,都是2015很重要的发展趋势,未来也必然继续朝向这几个领域继续演化。在中国,我们本来就是崇尚「数大便是美」的民族,因此演化的方向很独特,例如2015年几场微信万人直播课,就很有「微课慕课化」的影子,这的确是举世独有的现象。但我认为,在这个维度上,未来学习行为、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媒体…..等产生的Big Data,一定会有更好的技术去分析、应用、重组、预测,大数据,肯定是2016年在「以量取胜」这个维度上的学习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
  • 从「以质取胜」的维度来说,3D动画、全息3D投影、3D打印、AR 扩增现实、VR虚拟现实…等等,这些创新科技将会由娱乐游戏开始逐渐应用在学习科技的领域。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境界已然到来。现在大家所谈的O2O学习模式或线上线下的结合,就演化的层级来看,可能还只在微生物的层次,未来虚拟世界将会增强人类对真实世界的感官体验,真实世界将会充斥更多虚拟物件。而人类的学习活动与潜能,将在这真实与虚拟世界之间不断飞跃式的激发与成长。
  • 从互动的角度来说,无疑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都将因学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加活跃。智能手机是当然是目前最重要的学习科技应用装置,虽然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手机制造和应用大国,但大多数所谈的创新还只在于生产不同款式的手机和开发几个App软件的应用。在中国,微信几乎可以说是主宰了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大家也非常沉浸在以微信结合各种学习活动的小确幸中,在学习科技上的其他创新方面,反而失去了多样性的特色。其实,世界这么大,大家应该多多走出微信的圈子去看看。未来「物联网」和「穿戴式装置」将会与学习科技进一步结合,包括头戴式、腕戴式、指戴式、穿着式、别入式、贴入式、嵌入人体式等;以触控、语音、眼球、肢体动作、体感,脑波或神经传导,都可能应用在学习上。不论是手表、眼镜、帽子、鞋子、胸针/别针、耳环、衣物、皮带….等,任何人类随身的物件,都可能成为穿戴式的智慧学习装置。ABI Research预估至2018年,穿戴式装置的出货量将达85亿个。近来Google、苹果、三星、索尼、HTC等科技大厂都陆续推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VR头盔等穿戴式装置,学习科技领域中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都将因为这些科技的创新应用,加上物联网的兴盛,进一步往更智慧化及更高等的方向持续演化。而这一切,在2016,才算是刚刚起步而已。

赋能化 (Enable; Empower) 与智能化 (Smart)

以上这些发展趋势,若依循上述三个维度,我们大概都能看得出学习科技未来发展的必然性。但值得我们再进一步深思的是,在学习科技飞跃成长速度越来越快的现代,人类的学习思维、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是不是也能够跟上这样的速度同比例的飞跃成长?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答案,但在2015年底的几场大会演讲中我提出有关未来学习科技发展的两项核心概念,或许可以协助我们探索其中的可能性。这两项核心概念就是 :「赋能」(Enable & Empower) 与「智能」 (Smart)。

  • 先说赋能。这里所谓的「能」主要是指 :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指学习科技必须协助人类以更智慧的方式进行学习。

未来的学习科技,将会大量提升人类的自主学习能力。未来的学习科技,不论是现在我们所能理解的微课、移动学习 (M-Learning)、翻转课堂…等,一直到即将到来的穿戴式装置、泛在学习 (U-Learning),这些学习装置或科技,未来都将可让人类以更快速的方式学得更好。以学习语言为例,以往我们可能需要拿着英文字典死背单字和片语,但现在,只要下载一个及时语音翻译的App,我们就可以同时对着手机讲出中文,自动语音辨识输入,手机会及时翻译成数十国语言,幷透过语音合成 (TTS) Text-to-speech的技术直接说出完整会话;你也可以每天听一段TED演讲,随时切换字幕,边听精彩演讲边学各国语文。学习世界各国语言,竟变得如此轻松和有趣。只要能善用科技,不论是学习语言或是其他技能,都将易如反掌,重点是你能否掌握科技的力量来增进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也就是我常说的,未来的现代人必须要学会借助科技的力量培养自我的「创新学习力」,才能在激烈的物竞天择环境中适应与生存。

  • 再说智能。未来的学习科技本身将更具备智慧化及自我学习的机制。人类会越来越依赖智慧化的机器,在竞争力、适应力、学习力方面,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机会与挑战。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将让机器的学习更加快速,达到更加智慧化的境界。未来将是乘载着高度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无人车、无人工厂…大行其道的世界,人类的生活、社交、工作型态都将开启全然不同的样貌。以目前大家最能理解的手机而言,虽然例如微信的几款App已经让大家非常兴奋了,但基本上都还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智能手机的所谓「智慧」的核心。目前真正具备这样概念的,大概就只有 Apple系列的 Siri。如果你也玩过 Siri,应该会发现,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你的想法,Siri会自动辨识,同时透过人工智能 (虽然目前还称不上聪明) 与你互动,如果你想学习任何事情,对着 Siri 说出来,Siri就会像你随身的学习助理,立刻为你在互联网上搜集出所有相关的学习资源,供你参考和学习。此外,不只是手机,在工业0浪潮下,机器人将被应用在更多领域,不仅在制造业生产线上的劳力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未来包括居家智能型机器人、类似Pepper具有情感的拟人化机器人…等等,都将在不久后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学习科技领域,必然将会有类似哆啦A梦可以陪伴学习成长的机器人开始出现。机器本身的智慧化,将为人类的未来学习科技开启另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世界。

然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之所以让许多人忧虑的地方。有科学家认为2045将是「奇点年」(Singularity Year),也就是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智商的关键时间点。不论各界如何争论,30年后,学习科技的发展应该就超越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境界。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或许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新世界。

有趣的是,人工智能为机器赋予快速学习的智慧,对于人类来说,到底是机会或是威胁?这一切,端赖人类自己的智慧来面对和解决。

多样性与跨界学习

kevinkelly凯文‧凯利 (Kevin Kelly)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指的科技体(technium)有其独特的演化方式,和生物学的演化进程很类似,都包含了几个特质 : 更有效率、更多机会、更高的复杂度、更多样化、更高的自由度、更有知觉能力、更有结构…等等。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DNA的「多样性」(Diversity) 一直是很重要的概念。除了我所说的「赋能」和「智能」的两个核心概念之外,多样性的「跨界学习」也是学习科技这个新物种非常重要的未来发展趋势。但这里我所指得并不只是目前一般所谈的「传统行业+互联网思维」这样简单的概念,而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深度的结合。

例如脑神经科学、纳米科技、量子物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学科,未来与学习科技上的深度结合应用。事实上,人类脑神经的很多区块我们都还没有去碰触和探索与学习科技之间的关系。未来随着各种感测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嗅觉、味觉,都将有可能成为激发人类学习潜能的「使用者介面」,未来在学习科技上,所谓的「用户体验」都将更有别于目前我们所认知的定义。

目前针对视觉效果的 AR扩增现实、VR虚拟现实、甚至是 3D全息投影,已经陆续有应用在学习领域的解决方案,未来甚至应用感测脑波的脑电波仪 (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y),都可以用来体验或刺激人类学习成效的工具。多年前我就介绍过我在国外曾看到的「睡眠枕头」和「睡眠眼镜」,可以运用激光及人类潜意识的理论,让使用者在睡眠时潜意识最活跃的时候进行学习活动,简单的说,就是睡觉的时候也可以继续学习 ! 不用太讶异,这些学习科技的创新应用,虽然还不成熟,但已经陆续有初步的研发成果,未来学习科技得演化将会超越我们现在眼前所能理解的想象。而这样的跨界应用,必然会在未来的学习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果和更快速的发展。

 

2015年,我们亲身经历了整个教育互联网产业的飞跃成长,也共同见证了中国学习培训产业蓬勃起飞的历史时刻。

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演化进程之快有时会令我们无所适从,但学习科技的发展趋势,的确是有其必然性的,就是朝向解决人类学习时的两大问题演化 — 解决与突破人类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限制。譬如,空间方面,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运用科技,可以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非常方便地互向进行教或学的活动;时间方面,我们也早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我们各类的学习活动。只要掌握了这几项关键,就可以洞察出学习科技未来发展的必然性。而要驾驭这些影响未来学习科技发展的三种主要力量,关键就是让自己具备更强大的「创新学习力」 — 也就是能够善用科技工具和创新方法加速学习的强大竞争力。

2016年已然到来,未来必然是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处不学、无所不学的新世界,有人认为这是最困难的一年,也有人认为这是最有机会的一年。的确, 诚如狄更斯所说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走向地狱。」

一切的光明或黑暗,总是事在人为,存乎一念之间。让我们一起预祝来年顺利平安,让我们一起共创中国学习科技培训产业的美好未来 !


原文刊載於 : 中國遠程教育雜誌 2016 年

想獲得更多專屬內容 ? 歡迎加入 VIP 情報員 !
Become a patron at Patreon!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