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Smart City) 的題目範圍很大,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世界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根據 Wikipedia 上的描述,最早提出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的概念是 IBM 公司在 2008 年時提出的,事隔多年,當然在全世界已有越來越多的案例,也在原來的基礎概念上增加了更多的內容。
近日正在臺北舉辦的「2017 智慧城市展」也展出了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對智慧城市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會場走一走,看一看有沒有什麼令人驚艷的解決方案。
我個人研究了幾項計畫的內容,發現很多所謂 “智慧城市”的規劃等級,充其量頂多只是 “e化城市” 的層次而已。如果只是安裝一大堆的 sensor 或數位化 device, 勉強稱之為 e-City 還可以,要達到 “智慧城市” 的境界,基本上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ICT 科技,要達到 “智慧化” 的境界,至少要能夠達到這幾種功能或機制才夠資格….
- Automation 自動化
- Sensing 感應
- Recognition 辨識
- Interaction 互動
- Data capture 擷取
- Analysis 分析
- Learning 學習
- Forecasting 預測
- Decision Support 決策支援
- Ubiquitous 無所不在
事實上,智慧城市牽涉的產值很大,領域也廣,對於政府的施政滿意度有很大的影響,很多大廠也都投入了智慧城市的領域,也就是說,這真的是一個 big issue,值得花時間好好研究。
由於目前對於 “智慧城市” 的論述和標準,都沒有一致的定義和標準,因此開始有些國際組織針對 Smart City 提出了各類的標準。其中以英國 BIS 提出的 PAS 181 Smart City Framework 相對較為完整。PAS 181 是為了引導城市決策者、協助其發展、同意並提出智慧城市的轉型策略,使該城市有能力迎接未來的挑戰,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該框架並不是為英國城市的未來規劃提供一個制式的模型,而是著重在一個引導城市使用創新技術及數據以因應組織變革的過程,以更快、更有效並永續的方式協助提供未來英國城市多樣化的願景。
如果你也對此題目有興趣,推薦您可以先看看一些中文的資料,這份研華公司出版的白皮書還不錯 : 研華 – 智慧城市白皮書;如果想看仔細一點,就看看原文的 BSI Smart Cities 相關文件。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