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肇弘
2017.7.25
前 言
近來,工研院與資策會兩大法人研究機構,正如火如荼探討軟硬融合與組織革新,積極導入「開放創新系統平台」 (OISP : 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 的觀念,透過建立「研發創新模塊」(TBB : Technology Building Blocks),整合 130多個 OISP,再對外鏈結國內外產學研發平台,希望藉此重新定位,開創出嶄新的軟硬整合模式並提升價值。
法人組織革新工程已經啟動,並不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但其中最主要的關鍵思維 — 開放式創新,倒是值得我們仔細探討的課題…..
開放式創新
Open Innovation 開放式創新,是2003年 UC Berkerly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亨利.伽斯柏教授(Henry Chesbrough)提出的理論。顧名思義,就是要開放、開放、再開放,多與外界建立連結與合作關係,不論是企業、學校、或是非營利組織….等等,都可以運用開放式創新來創造嶄新的商業模式與競爭優勢。
十餘年來,的確已有許多企業透過 Open Innovation 成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例如原來在伽斯柏教授書中舉例的P&G、INTEL以及後來的LEGO、GE、甚至荷蘭小城「恩荷芬」(Eindhoven)也運用 Open Innovation創辦「智慧港區」而被譽為「地表最聰明城市」。
我曾於 2014 年到海爾公司講學,與許多中高階主管交流,親眼看見他們正在歷經組織轉型的痛苦與迷茫,也體驗到張瑞敏先生擁抱開放創新的堅決與強大執行力。終於,海爾創建了引以為傲的 HOPE開放創新平台(Haier Open Partnership Ecosystem),不僅已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開放創新平台,更讓海爾集團從此徹底華麗轉身。對於海爾公司創建 HOPE 平台的歷程,我自然是有第一手的深刻觀察和親身體會,對於目前工研院和資策會兩大法人正在經歷的組織轉型過程,兩相比較之下,雖然沒有那麼海爾當時那種破釜沉舟的豪情壯志,但也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不過,被工研院和資策會兩大法人引以為學習圭臬的並不是海爾的 HOPE,而是 GE 奇異公司的 Predix 開放創新平台。接著我們就來瞭解一下 GE 公司的Predix。
GE公司的 PREDIX 開放創新平台
Predix ,簡單來說,就是 GE 為工業 4.0 物聯網打造的的雲服務平台。利用 GE布建於全球的各種機械設備,裝上各種精密的 Sensor,即時將數據傳回 Predix平台,便可進行複雜的分析,處理各種大數據,以便進行管理、分析、預測、比對…等精密的工作。
(圖一 : GE Predix 平台 : Source : GE Software)
2016 年初 GE 向全球客戶開放 Predix 平台之後,已吸引全球近20,000名開發人員在平台上開發各種應用系統。積極轉向雲端平台服務模式的 Microsoft也與GE合作,聯合推出了 Predix on Azure,整合了 Azure 物聯網套件,Cortana智慧套件和微軟商用軟體,提供企業用戶在 Azure雲端服務中也可使用GE Predix的各種應用功能。
事實上,不只 Predix 這個單一平台,GE 公司對 Open Innovation 開放創新的擁抱,幾乎可說是全面性的。GE 也和全世界的研究機構和大小企業合作,例如像Quirky 公司之類的群眾募資、設計生產、推廣銷售於一體的社群化電商平台,都獲得了 GE 的大力支持。
此外,GE 也在美國,印度,中國,德國,巴西和以色列八個國家的全球研究網絡,與 300 多個頂尖的大學、政府、和研究機構共同合作。例如與 MIT 和 DARPA 合作一項以群眾外包 Crowdsourcing平台,尋求突破性的想法和概念,使全球專家團隊能夠設計和快速製造複雜系統如軍車,航空系統和先進醫療器械。
我個人認為,要真正了解 GE 的 Open Innovation 戰略,只看 GE Predix 是不夠的,因為 Predix比較偏向工業製造領域的整合應用,最好還能多看看各種不同產業領域的 Crowdsourcing 及全球互聯網上的各種Developer Community 開發者社群運作模式,應該會更廣泛與周延一些。我曾在 2007-2008 年間發表一系列有關 Open Innovation 的文章,也介紹了各種開放創新平台案例,在Board of Innovation 網站上也已經整理了不少各種領域 Open Innovation 的平台案例,包含有科學類、設計類、軟體類、人力資源類….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結 語
Open Innovation 開放創新、平台戰略、Eco-System 生態圈、開放社群…..這麼多新潮的概念,其共通點是什麼?事實上,我認為,除了 Open 開放之外,最重要的就是 — Connect連結。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推動的 “DIGI+”或是大陸推動的 “互聯網+”,都少不了這個 “+”。
然而,傳統上,台商一直都是「供應鏈思維 Supply-Chian Thinking」,以為只要擠進某一大廠的 Supply Chain 中,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等著股價天天創新高。因為從來就不太會理解這個「+」的真義。台灣很多企業,不擅長創造「開放式創新」的競爭優勢,一代拳王匆匆落幕的戲碼比比皆是。
亨利.伽斯柏教授最近針對 Open Innovation 也發表了新觀點,稱作 : “Lean Innovation Management” (精實創新管理),大致上是沿用了 Lean Startup (精實創業) 的概念和精神,可以快速的方式結合開放式創新的思惟,快速發揮創新能量。不論是什麼產業,要在未來的數位經濟時代生存,如果沒有辦法運用開放創新平台的商業模式,建立起強大的生態圈或是平台戰略,很快就會在歷史的潮流中灰飛煙滅,或是黯然落幕。
GE 的例子告訴我們,因應數位經濟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已從製造能力轉型為軟體網路與分析能力。GE不斷將自己的航空、鐵路、醫療儀器接軌 IoT物聯網,不斷進行軟硬整合,加速製造業的智慧化與網路化,使GE從一個傳統設備製造公司成功脫胎換骨成為以一家以物聯網為核心競爭優勢的數位經濟企業。
不只是正在組織革新的兩大法人研究機構,對於所有台灣企業來說,如何以開放創新策略思維,因應未來數位經濟時代的機會與衝擊,真的是一門很重要的必修課。我們下次再聊 !
本文已刊載於 [CIO IT經理人雜誌 2017/8 月號]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