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肇弘
2017.5.15
前 言
據 Fortune 雜誌統計,美國 62% 的企業壽命不超過五年,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平均壽命 40 年,一般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約 10 到 12年,臺灣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則只有 7 年左右。時代與時俱進,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換人坐坐看,本就是經濟發展的常態。但問題是,誰會想成為那個死在沙灘上的前浪呢?
在這一波典範轉移過程中,「數位經濟 Digital Economy」可說是世界各國政府最重視的課題,紛紛將其視為未來最重要的競爭優勢,更是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重中之重,臺灣自不例外。
數位經濟的定義與範疇
「數位經濟 (Digital Economy)」一詞最早由Don Tapscott於 1995 年提出,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是 :“數位經濟是指基於數位運算科技的經濟體系。有時也被稱為網路經濟、新經濟或網絡經濟。”行政院的官方文件說法則是 :“依 OECD 與英國數位經濟之定義,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泛指透過數位產業帶動的經濟活動,加上非數位產業透過數位科技之創新活動。”
數位經濟定義與重要性 (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2017, 科技部)
不論定義為何,大家現在都已經看得懂 Airbnb、Uber、Amazon、滴滴、微信、阿里巴巴…….近幾年依賴網路快速成長的企業,幾乎都是乘著數位經濟的翅膀,以驚人的速度博扶搖而直上,成為新時代的巨型企業。
數位經濟時代,許多新科技、新名詞、新觀念,幾乎每天都以光速的速度在成長。粉絲經濟、共享經濟、平台經濟、金融科技….一堆眼花撩亂的名詞,有時令人興奮、有時令人迷迷惘。然而,所有人談的數位經濟似乎都不一樣,瞎子摸象,莫衷一是。我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同時也面臨了各種有別於以往的衝突和爭議,包括產業轉型、稅、法規、人才培育、資訊安全…等等問題與挑戰。
數位經濟整合範疇架構
有鑒於此,我歸納了近期數位經濟產業的各種發展模式,姑且就稱之為「數位經濟整合範疇架構」吧 :
數位經濟整合範疇架構 (廖肇弘, 2017)
基本上,「數位經濟」和「數位科技」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經濟」這兩個字。數位經濟強調的是影響產業及商業運作機制與交易行為的新概念與創新模式,而不單純只是 AI、IoT、AR/VR…等等創新科技的應用而已。
但當我們探討數位經濟相關議題時,不一定僅限於科技或 ICT產業,事實上,各行各業都可以運用數位科技,去實現各種創新的商業模式或營運模式,將實體經濟透過數位科技提升及經營成效或發展創新的經營模式,一般稱之為「數位轉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相對於實體經濟,在數位經濟的範疇中,我們大致上又可再細分為平台經濟、社群經濟、虛擬貨幣經濟、內容經濟、共享經濟等五大類型 :
- 平台經濟 :Airbnb、Uber、Amazon、滴滴、微信、阿里巴巴….不論串連起來的是車子、房子、人、還是商品,其實玩的都是「平台經濟」(Online Platform Economy)。平台經濟的重點是開放 (Open)與連結 (Connect),其背後運作的法則以 Henry Chesbrough 教授所提出的開放創新 (Open Innovation) 理論為代表。
平台本身通常不擁有內容或商品,但透過連結,可以把買賣雙方及第三方的力量整合起來,形成一種生態系 (Ecosystem) 共生共榮的商業合作關係。平台力量如此強大,但台商已習慣工業時代的生產製造“供應鏈 (Supply Chain)”線性思維,對於平台經濟模式特別強調的 “生態系 (Ecosyste)” 整體思維,仍相當陌生,尚有很大的學習空間。
摩根大通研究院 (JPMorgan Chase & Co Institute) 研究發現,平台經濟從 2014 年達到高峰直到 2016 年的成長開始趨緩;平台經濟的參與度在 2015年和 2016 年上半年持續增長,但增長度已經放緩。 2016 年 6月,0.9% 的美國成年人積極從線上平台經濟中獲得收入,包括 0.5% 來自勞動力平台,0.4% 來自資本平台,累計約 4.3% 的就業人口從平台經濟中獲得額外的收益。
- 社群經濟 :
社群經濟主要的重點在於人,其背後的運作法則,主要來自六度分隔 (Six Degrees of Seperation) 理論的影響。社群經營已成為創新商業模式的重要典範,得粉絲者得天下,粉絲越多代表影響力越大。但在社群經濟中,最珍貴稀缺的資源不是人數,而是 “參與”,如何創建一個高互動及高參與的社群,才是社群經濟的核心價值所在。
- 內容經濟 :
內容經濟自然是以內容產生的經濟效益為主,內容的多寡與優劣固然重要,但其中最重要的資源其實是 “關注”,而背後的主要影響來自於顛覆 80/20法則的長尾理論。
- 虛擬貨幣經濟 :
虛擬貨幣經濟,顧名思義就是與金流相關的主題。不論是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Fintech、區塊鏈…等等議題皆屬之。一談到錢和交易機制,最關鍵的要素當然就是 “信任”,缺乏信任機制,虛擬貨幣經濟就會寸步難行。
- 共享經濟 :
從 Airbnb、Uber、滴滴、摩拜….等公司的快速發展看來,共享經濟 (Sharing Economy) 亦是數位經濟時代中非常重要的發展熱點。
分享經濟雖由歐美市場發端,但中國大陸的分享經濟發展勢道迅猛,完全有後來居上之勢。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研究部2月發佈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 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 34,520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3%;參與者總人數達到 6 億人,比上年增加 1 億人左右。報告中也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分享經濟將保持年均 40% 左右的高速增長。
結 語
傳統上,經濟學的生產要素係指 : 土地、勞工、資本、以及企業家精神;但在數位經濟時代,典範已然轉移,或許應該將其改寫為 : 平台、用戶、流量、創業家精神,相信會更為貼切。
本文所提出的「數位經濟整合範疇架構」,仍只是相當概略性的框架,但應可詮釋各種不同的數位經濟模式、成功關鍵要素、及其彼此間的關係。數位經濟時代,競爭優勢與遊戲規則都有別於以往,有許多課題仍待我們仔細研究與探索,期待有更多的英雄好漢,能夠勇於挑戰、大膽創新,按照「數位經濟整合範疇架構」的指引,勇敢地打下數位經濟時代的大好江山。
[原文刊載於 「CIO IT 經理人」2017/6 月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