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大陸的各大知識付費平台紛紛興起,互聯網教育產業邁向另一個高峰成長期。2017年,知識付費已成為中國最火的互聯網熱詞。
目前知識付費行業大部分訂閱產品定價在199元一年,聽書、電子書、付費問答等其他產品定價更便宜一些,比如“得到”聽書頻道每本書定價4.99元。在消費升級趨勢下,用戶對於優質知識內容支付意願較高,接近一半的知識付費用戶較為偏好金融財經內容,49.3%的用戶則是為了積累經驗知識使用知識付費產品。
研究機構艾媒咨詢發布報告稱,2017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1.88億人。在這些人之中,81.0%的知識付費用戶年齡層分布在21—40歲,即“80后”“90后”人群。可以說,在吸引更多人進行閱讀這件事上,知識付費這種模式已經做到了。無論是簡單化讀書模式,還是網絡紅人吸引模式,至少,這種模式拉攏了相當一部分人閱讀。究竟中國的知識付費平台有哪些?一起來看看人民網整理的資料 :
熱點 | 知識付費平台估值10億美元!碎片式學習如何引發思考能力?

分答
“分答”于2016年5月上線,早期模式為付費語音問答,一分鍾內答疑解惑;後于2017年初推出“分答小講”,小講時間在20-30分鍾,可略系統性了解某個知識點,多個小講則可成為一門實用性強的課程,小講在上線三個月時間內,單個小講平均月收入便超過了3萬,大咖則靠兩個課程便可輕松收入近40萬。
分答公司則已于2016年6月獲得2500萬美元A輪融資,估值超1億美金;2016年底則獲騰訊注資,完成A+輪,累計融資額超過2億人民幣。目前分答公司以有分答(問答形式)、分答小講(授課)、在行(咨詢)等産品,可以說是擁有了較為完整的知識付費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平台上知識內容豐富,但其實質量水平不一。
知乎
知乎的知識付費産品是由社區發展出來的衍生産品,由于其社區産品進入市場較早,且社區氛圍友好理性,並有各行業精英長期駐站,所以其于社區聚集起來的用戶量為其順利進軍知識付費領域鋪出了一條較為順暢的大路。
知乎目前的中文付費産品包括知乎Live、值乎及知乎書店。
知乎Live關注實時問答互動領域,是知乎知識付費的核心産品。知識生産者可以創建一個Live,它會出現在關注者的信息流中,用戶點擊付費獲得答案。值乎則是一對一咨詢産品主要為語音問答。知乎書店則在2016年9月上線,有知乎出品的電子書和合作出版機構一系列精選圖書上架,從而完成了將“話題”進一步衍生為圖書的體系建設。
知乎作為知識付費平台,一大特點便是其本身便聚集了擁有高度專業性的知識生産者和對知乎信任的用戶,是一個典型社區性質的知識付費平台,目前來看較少邀請外界熱門IP。
去年年初,知乎完成D輪1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今日資本,包括騰訊、搜狗、賽富、啓明、創新工場等在內的原有董事股東跟投。據稱,知乎該輪融資完成後估值超過10億美元。
得到
得到由邏輯思維團隊出品,是典型的以KOL(意見領袖)為主導的知識付費平台。內容生産者均為業內著名人士,有專欄性特點。
其設有大咖專欄、每天聽本書等欄目,其中大咖專欄包括羅振宇、李翔、李笑來等業內較具權威性的專業人士。其倡導的是,每天20分鍾,在這裏終身學習、終身成長。
得到有很大一部分産品是對知識內容的加工、濃縮和整合産品,提倡“小而精”,令用戶感覺可以快速提升、快速得到。雖然知識生産水平高、IP作用比重大,但這種快餐式、碎片化知識消費備受質疑。
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是內地音頻界的老行家,目前,用戶規模已超過3.3億,活躍用戶日均收聽市場為124分鍾。喜馬拉雅一開始提供的均為免費音頻收聽,于2016年6月開始推出付費音頻、馬東團隊的《好好說話》,正式進入知識付費領域。
首先,喜馬拉雅的音頻形式在傳播知識的途徑上較具優勢,同時在用戶方面,也已擁有形成收聽習慣的大量客戶,故而,付費內容這種衍生産品的推出也可以說是順水推舟。
喜馬拉雅的知識內容屬于綜合性,擁有商業、外語等16個類目,聚集了2000位知識網紅,在內容廣闊度上,可以說是目前行業之佼佼者。同時,此平台亦是IP化走勢,不僅對外來的IP吸引力強,也同時具有從平台中培育IP的能力。
思考
知識付費蔚然成風,在我們享受互利網之紅利的同時,也需要思考,網絡知識付費這種打破傳統知識傳播方法的新生事物,它是否存在我們看不到的弊病?
我們不妨從這樣的角度考慮,當知識如商品一樣擺在貨架上可供挑選的時候,確實為學習者提供了極為“便利”的獲得知識的渠道,但與其說便利,不如說這是讓我們理直氣壯地做“伸手黨”。以“得到”為例,羅胖羅振宇一開始推出的“邏輯思維”獲得了無數人的追捧訂閱,但久而久之,大家似乎認識到,這是一種碎片化知識的輸入,同時從其大部分內容中獲得的也只是二手知識。邏輯思維一類付費知識産品打出的産品特點是,那些生澀難懂的,那些諱莫如深的,我先嚼爛了,然後以淺顯之語言解釋給你,你需要做的,只是“買課程”,然後“聽課程”。但這種學習方法忽視了兩點問題:一是深度思考的缺席;二是知識體系的雜亂無章。
而另一方面,當知識琳琅滿目地擺在人們手邊時,不可控地引起了一股“知識焦慮”潮。“我不懂的太多”、“我什麽都想學”、“我該學習哪一個”、“我訂了10門課程還沒聽完三分之一”、“我聽完了10門課程為什麽我好像什麽技能都沒有提升?”……
在此情形之下,我們對付費知識平台需要有如下幾點期待:1. 內容篩選的評價體系亟需建立;2.學習體驗方面需要提高,目前來看,視頻是學習體驗較高的一種形式,但目前為止尚未普遍實行且缺乏專業度;3.避免內容同質化,尤其是大平台,對意見領袖的篩選應更為嚴格。
而對于付費群體,我們也應該對自己有所要求,應意識到以下兩點:並非早上起來打開課程,聽20分鍾,成年累月後你就會有質的飛躍,一定要避免這種錯誤的導向;聽課後若想真的成為自己的知識,需要在20分鍾後做大量工作,包括進行深度思考、建立知識體系,也包括學以致用,終究是實踐出真知。
最後引述一句老話,“書山有路勤為徑”,雖然碎片化的時間被充分利用,但如果沒有思考,沒有一番痛苦的掙紮,依然無法稱之為“勤奮”,也自然無法獲得你所期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