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師」vs.「學習內容策展人」

廖肇弘

2017.7.15


前  言                                                                                                                                    

上期專欄我和大家分享了參加今年ATD 2017大會的心得,其中提到「策展」 (Curation) 是本次 ATD大會的熱門關鍵字,很多場演講都提到有關「策展」的議題。

顧名思義,「策展」就是”策劃展覽”的意思,觀念並不難理解。但用「策展」的概念來詮釋學習內容的設計,倒是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的說法。今天,我們就再來聊聊有關「學習內容策展」(Learning Curation) 的話題。

策  展

策展人“Curator” 來自拉丁語“Curare”,亦即“照顧”之意。不僅要對各項展品或歷史文物瞭若指掌,更要懂得以最有趣、最吸引目光的方式,讓觀眾獲得完整知識,並留下深刻印象。在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各類藝文展覽中,策展人 (Curator) 可說是影響展覽成敗最關鍵的靈魂人物。

相信大家對故宮博物院應該都不陌生,臺灣的故宮博物院有超過 65萬件館藏,每次大約可展出 3,000多件文物,若每年依次展出,大概超過 200年才能將所有文物展完一輪。這麼驚人的豐富文物,如何透過精心設計規劃,以朝代、主題、創作者、風俗、地理…等不同的切入點,呈現出最精彩的內容,就是「策展人」(Curator) 的專業與重要職責。

我曾擔任臺灣故宮博物院的社交媒體顧問,當時與策展團隊不斷思考如何能讓民眾透過 Facebook更深入瞭解每一件故宮的展品,不僅要注重文物的歷史真實性,更要注重許多知識內容的解說,提高寓教於樂的趣味性,才能達到普及教育和推廣的目的。

當時我還沒意識到,但現在仔細想一想才明白,故宮的策展團隊就是真實世界的策展人,而我帶領的社交媒體顧問團隊,其實就是所謂的「數位內容策展人」(Digital Content Curator)。

學習內容策展

那麼,「數位內容策展」和「學習內容設計」有什麼關係呢?

不論是微課、慕課、或面授課程,以往在教育培訓領域比較常用「教學設計師」 (Instructional Designer,簡稱 ID) 來稱呼從事教學設計工作的專業人員,較關注於各種課程教材內容的 Authoing Tool 編輯工具、教材製作、教學媒體、ADDIE…等等議題。

但若以「策展人」 (Curator)」的概念來看待一門線上課程時,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教學素材的製作不僅僅是錄製視頻、HTML5的問題而已。如何活用互聯網上既有的豐富素材,組織更活潑與豐富的學習內容與活動,反而是更重要的課題。

然而,不論是原創性的內容,或是彙集記有的學習資源,如何定義學習課程的核心概念、引發學習者 (觀眾) 的學習興趣、創造討論話題、以更吸引眼球的模式呈現學習內容….等,將學習課程的規劃當成舉辦一場展覽和一場 Show,更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或許不再是ID 的教學設計師,而將會是「學習策展人」 (Learning Curator)。

如何進行「學習內容策展」?

事實上,在「數位內容策展」(Digital Content Curation) 領域,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各種模式,不論是透過博客、微博、視頻、HTML5、甚至是 PPT,其實都一樣適用。包括:

  • 彙聚(Aggregation):
    將特定主題的相關內容彙整在一起呈現,最常見的形式就是以目錄方式呈現所有相關圖文內容於博客或微博上。
  • 精萃(Distillation)或過濾 (Filtering):
    去蕪存菁,去除主題相關的各種雜訊,聚焦呈現最重要和最相關的概念。
  • 洞察(Elevation) :
    Elevation 這個字有 “拔尖” 和 “突出” 的意味。有別於前兩種模式,策展人在此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必須具備獨到的觀點,才能提出深刻的創見與洞察,完整呈現所想表達的核心概念。
  • 混搭(Mashup):
    在同一項主題中,混合各種不同的元素和內容,進而激發出一種全新的觀點或有別於以往的感官經驗,例如將主題以圖文、影音、動畫、戲劇、舞蹈…等不同方式呈現。
  • 時間年表(Chronology) 或時間軸 (Timeline):
    按時間先後排序組織各種歷史資訊,從而表現出某一特定主題的演變歷程。

以上這幾類模式,是最常見的「數位內容策展」手法。當然你也可以同時混合好幾種模式,或在不同的知識點或章節段落中,以不同的手法來呈現。

學習內容策展 5C

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微課、慕課、或面授課程,若能以「策展」的角度來思考教學內容的設計,確實可以讓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的觀念更活躍,進而讓教學內容呈現出更具質感與動感的效果。

如何運用上述各種數位內容策展的模式與手法,強化學習內容的設計,以學習內容策展的觀點來設計課程,我相信將會是所有 ID 教學設計師們的一堂重要必修課。

未來的學習內容策展人,必須懂得如何將核心概念 (Concept) 的主題知識內容 (Content) 透過不同的情境 (Context) 呈現出更豐富的效果,並加強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和互動 (Collaboration),產生更深刻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成效 (Conclusion)。

我將上述的概念,稱之為「學習內容策展5C」,亦即 :
Curation = Concept + Content + Context + Collaboration + Conclusion

結  語

「策展」聽來很新潮,但其實,也就是一種說故事的能力。

記得我曾在「我不是讀書,而是讀人」一文中分享過,當我對某一個主題有興趣,首先會先找那個領域中的重要人物,可能是企業家、思想家、作者、當代或是歷史上任何值得學習參考的人物。鎖定目標後,大量收集有關這幾位元人物一切的資料,包括自傳、生平故事、文章、評論、代表作品…..等等。看過大部分相關書籍或文章,就可以多找一些這位人物的演講、訪談、電視或電影、紀錄片、甚至是電影….等等素材,來印證與加深在書中讀到的內容和印象。把這所有素材好好組織並呈現起來,其實也就是「學習內容策展」的概念。

如果傳統的 ID 教學設計模式,代表的是結構化、系統化的理性模式來強化教學內容的品質;那麼,「學習內容策展」的概念,或許就代表著以感性模式,強化包裝教學內容的整體質感。兩者的切入點或許不同,但都是以提升學習成效為主要的宗旨。

不久後,當你拿到越來越多印著「學習內容策展人 (Larning Curator)」職稱的名片時,或許也不用太過訝異了。


本文將刊載於「中國遠程較育雜誌」2017/08 轉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想獲得更多專屬內容 ? 歡迎加入 VIP 情報員 !
Become a patron at Patreon!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